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富春)“科技创新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路径,而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兰州大学原校长严纯华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特别关注到“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表述。
结合在兰州大学和甘肃的多年工作经历,严纯华提出了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建议。在他看来,当前产学研融合面临诸多结构性矛盾,破解这些矛盾的关键在于厘清高校、企业和政府三方的主体责任,重构创新生态。
“高校不能关起门来搞科研。”严纯华强调,高校应打破“学科孤岛”,主动对接区域重大需求,建立“学科产业适配度预警机制”,增强内生融合动力。
对此,他建议高校试点“分类评价”改革,将技术合同额、专利转化收益等纳入教师的晋升、晋级评审核心指标,推行学生“创新实践学分”与企业项目绑定制度,从根本上解决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企业承接风险高的问题。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产学研融合的关键。”严纯华认为,企业应该扛起“出题人”责任,做协同创新的“引擎”。
操作层面,严纯华建议省域内龙头链主企业应建立创新配额制,每年拿出不低于3%的营收投入创新联合体,联合高校组建“企业命题-联合攻关-市场验证”的闭环链条。同时,在省部共建的高等研究院框架下建立“专利交叉许可池”,企业开放10%非核心专利,高校以科技成果入股,形成“前三年企业优先产业化、后期收益阶梯分成”的机制,实现知识产权共享。
“政府在产学研融合中应发挥引领作用。”严纯华认为,政府的作用十分关键,应该当好科技创新的“链长”,打造“四维赋能”政策体系。
以甘肃为例,一是空间赋能,划定“产学研混合用地”,允许高校以知识产权作价入股参与园区开发;二是金融赋能,设立“西部科创对赌基金”,对校企联合承担国家重大专项的企业给予研发投入30%的风险补偿;三是数据赋能,依托甘肃算力枢纽,构建“产业需求-科研供给”智能匹配平台,实时推送可转化成果;四是考核赋能,将“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纳入市州政绩考核,权重不低于15%。
在发言中,严纯华还特别提到,要建好省级高等研究院,将其打造为新型体制机制的“样板”。
他建议将其建设为“三层穿透式”协同平台:包括组织穿透,实行“双链长制”,由省级政府领导与战略科学家共同担任理事长,企业委员占比超40%,设立新能源、生态安全等6个产业委员会;人才穿透,实施“科学家驻企首席”计划,每年选派一批教授担任企业“创新副总裁”,保留编制待遇,成果转化收益按50%奖励团队,同步推行“工程师回流”计划,企业骨干可带研发课题攻读工程博士;资源穿透,设立“揭榜挂帅基金”,企业发布需求清单,研究院组织高校揭榜,政府配套“研发加计扣除比例提升至200%”等政策包。
“这些举措是对产学研融合发展的创新探索,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进一步激发创新动能,助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严纯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