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最近更新
最新动态
您当前所在位置:要闻动态>最新动态

【亲历·我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践悟】王煦樟:发扬兰大精神讲奉献 扎根雪域高原促团结

来源:统战部|发布时间:2024-09-13

我是兰州大学2003级教育学专业的王煦樟。2010年6月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我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到边疆民族地区工作”的号召,自愿选择到祖国西南边陲西藏工作。14年间,我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理念,积极发扬“勤奋、求实、进取”优良学风作风和“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精神,主动接受“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的洗礼,全身心投入“建设美丽幸福西藏 共圆伟大复兴梦想”的火热实践,戮力在雪域高原建设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贡献一名西藏兰大人应有的力量。

1.在履职尽责中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

2010年6月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我自愿放弃到内地大城市工作的机会,主动选择到从未来过的西藏工作。2019年5月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我义务反顾地继续选择回到西藏工作。14年来,我先后服务于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学员管理部、科研部、区情研究中心、政工人事处、教务部,主要从事政策宣讲、学术研讨、咨政建议、人事和教务服务管理以及乡村振兴等工作。这期间,利用党校“阵地”优势,多次撰写相关理论文章、参加学术研讨、起草调研咨政报告,努力在反分裂斗争的前沿,讲述党的故事、传播党的声音、传递正的能量。

2017年,围绕习习近平总书记给卓嘎央宗姐妹的回信精神,在《西藏日报》第一时间撰写了相关理论文章,对其回信精神进行了解读并引起了较好反响;2019年,撰写的“从脱贫攻坚透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力——基于西藏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一文入选由中央党校等举办的西南地区党校系统学习贯彻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理论研讨会并代表西藏党校系统作交流发言;2020年,调研起草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西藏自治区基层党校建设的调研报告”等获自治区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2023年,主编的《红色江达》一书,进一步挖掘西藏县域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教育引导本地各族群众增进“五个认同”。“西藏红色基因与传承”“互联网已成为推进牧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加速器”、“从西藏重大历史转折解析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等文章或调研报告被党报党刊刊登或被相关学术研讨会收录并发言交流,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通过对理论的不断思索,我深知教育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党校教务服务管理人员,我始终发扬“志立高远,引领教育报国”的“兰大精神”,紧紧抓住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这个关键,探索先进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培训内容、尝试多元教学方法,使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2.在实践中增进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

行胜于言!2013、2021和2023年我三次主动申请到高海拔地区驻村,努力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驻村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持续助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在海拔4710米的那曲市聂荣县央庆布吉卡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长期间,我带领队员们坚强克服高寒缺氧、交通闭塞、饮用水矿物质超标等困难,经常深入牧区帐篷、牧民家中走访调研,着力寻求习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怀与党校所长和群众所需之间的最佳结合点,以学习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重点,通过党史知识竞赛、诗歌朗诵比赛等形式向牧民党员群众教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策划举办“汉藏儿女一家亲 童心共筑中国梦”幼儿园结对启动仪式暨幼儿教育研讨交流会等活动,促进文化的广泛交流交融,组织“家庭卫生先进户”评选活动、家风宣传教育、卫生健康知识讲座等活动,引导牧民群众树立文明新风。

在担任昌都市江达县驻村工作总领队期间,充分发挥兰州大学、浙江省委党校等学术资源优势,先后组织开展7期干部驻村工作系列论坛,围绕乡村治理现代化、村集体经济、村规民约等主题,进行探讨交流,在思想的碰撞中深化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解,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发挥专家学者资源优势,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对江达红色遗迹历史、现状、问题等进行实地系统调研,参与撰写的“江达县‘同普县衙’遗址探考及开发建议”“江达县红色历史遗迹现状及建设对策建议研究报告”得到有关领导肯定性批示。组织5名党校驻村干部,开展“组团式”宣讲,推进“红色江达大讲堂”进乡镇、进机关、进学校、进村社、进寺庙等,深入宣讲党的方针政策30多场次,听讲人数达2000多人次,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联合兰州大学学生社团和自治区党委党校图书馆,开展“书香国道317、文化浸润江达镇”图书捐赠活动,为江达镇干部职工提供100余种1000册图书等。疫情过后时隔四年,策划并组织实施以“奋进新时代 建设新江达”为主题,以各村文艺队为主力的江达县2024年元旦文艺汇演,努力增强各族干部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在服务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

紧扣党史学习教育教育和主题教育,我积极落实为民办实事,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针对部分高海拔地区一些群众用电困难、饮用水质量不达标的问题,积极联络舟山福信石化有限公司等7家爱心企业,争取到40组太阳能蓄电池和3台大型全自动净水器;针对冬季牦牛食料短缺的问题,积极与西藏发展基金会阿妈仓慈善专项基金沟通,为牧民群众争取到价值10万元的优质牦牛饲草,深受群众喜爱;针对一些高海拔群众冬季寒冷的问题,充分利用兰大校友资源,积极与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广州市候鸟慈善基金会等单位合作,募捐到上千件防寒保暖衣物,穿在群众身上,暖在群众心里;积极对接爱心人士,对14名品学兼优的学子开展助学帮扶活动,使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从教育入手、从娃娃抓起;争取3万元为村民申请危房鉴定、多次协调村民矛盾纠纷、及时协调为困难群众申请医疗救助、成功讨回村民被拖欠工资、彻底协调解决村民家门口被电线杆困扰多年的“老大难”问题等。这些举措不仅改善了农牧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密切了干群关系,而且增进了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稳定。

防疫期间,我积极响应自治区党委及团区委号召,主动申请加入自治区党委党校第一批下沉干部志愿服务工作队,先后在拉萨市城关区娘热街道仁钦蔡村川蓬大酒店和电力小区高风险区服务,主要从事区域消毒、垃圾清理、物资配送、心理安抚等工作。顺利完成下沉工作任务后,主动加入自治区党委党校校内隔离点防疫工作,担任秩序维护工作组长,负责隔离点5个卡点和大门口秩序维护。同时,我主动搜集编辑防疫素材,撰写的多篇相关新闻稿被人民日报、新华网、西藏日报等采纳报道。主动申请并负责运行“党校人”微信公众号,先后编辑推送了10多篇防疫典型事迹,对讲好防疫故事、凝聚防疫力量、树立良好形象等发挥了积极作用。

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是新时代西藏工作者的崇高价值追求。面向未来,在离天空最近的地方,在助推新时代党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在雪域高原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将始终按照民族地区干部“四个特别”的要求,持续发扬“志立高远,引领教育报国;扎根基层,弘扬艰苦奋斗;关怀社会,践行宗旨意识”的“兰大精神”,身体力行“勤奋、求实、进取”的优良学风作风,做一名“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建藏人才,不负母校的培养,不负组织的期望。

作者简介:王煦樟,中共党员,管理学博士。现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教务部副主任 。曾获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和那曲市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活动先进驻村工作队员、西藏自治区优秀驻村工作总领队、清华大学“笃行励业奖”、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联系地址:兰州市天水南路222号 
邮政编码:730000 咨询电话:8912390

版权所有©2020 兰州大学统战部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