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荣幸收到学校的邀请为“导师论导”栏目撰稿,感谢学校给我这个机会,也借机给老师同学们汇报交流一下自己在做事育人方面的一点想法,不足之处敬请谅解。作为一名高校老师,自己始终聚焦在做事和育人两个方面,至于如何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简单来说,我的体会可以用这句古诗来概括:“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真正的科研、良好的教育来自于坚毅的内心、开阔的胸怀、深远的视野和独立的思想。导学两相宜,源头在自己。
科研工作者要磨炼涵养自己的内心。内心是一切行动的起点,更是做事育人的起点。作为一名中国教师,其内心应该具备辜鸿铭教授所讲的温良。除此之外,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讲,我觉得内心还应该坚毅。我们常说,科研是快乐的。其实,科研也是痛苦的。当然,辩证地来看,有时候痛苦也是一种快乐,甚至当时的痛苦在事后回忆起来更是一种快乐。但是,一个人能否经受住科研的痛苦过程并且最终取得科研的成功,根本上往往取决于其内心是否坚毅。科研的痛苦至少包含这几个方面:科研过程的痛苦、无法预知结果的痛苦、不被认可的痛苦。科研本身就是探索未知的规律或者利用已知的规律,这两方面的哪一方面所涉及的科研过程都会遇到很多很多的困难,科研就是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之后才可能取得成功。这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也自然会使人痛苦,甚至有时候科研道路上的一块金砖也会把有些人绊倒、绊哭甚至使其放弃前进;既然科研是探索未知,那就必然存在结果的不确定性和是否能够成功的未知,这会使人焦虑尤其是初学者焦虑;越是新的东西越不容易被人认可,新的科研成果必须经过严苛的质疑和一次又一次的论证,甚至有时也难以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科学真理要经过三个阶段。首先,人们说它和圣经相抵触;然后,他们说它以前就被发现过;最后,他们说他们一直是坚信该真理的(Every great scientific truth goes through three stages. First, people say it conflicts with the Bible. Next they say it had been discovered before. Lastly they say they always believed it. LOUIS AGASSIZ 1807-1873. 诺贝尔纪念馆墙上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箴言条幅之一)”。看来,即使科研工作者有幸做出了重要的发明或者发现,也可能会面临被认可之前的痛苦,如果没有内心的坚毅,有些时候甚至自己都会怀疑否定自己的成果。对于一个科研人员来讲,是否能够克服各种困难愈挫愈勇、能否抓住黑暗中的那一束光、能否最终成功并得到认可,这一切都需要一个强大的坚毅的内心。
科研工作者应该具有开阔的胸怀,开阔的胸怀容易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们知道,做科研搞教学应该实事求是,可实际上对于很多人来讲当读了一些书、掌握了一些知识、有了一点看法之后,往往容易陷入到自己的或者是书本上的局限的观点之中。“读死书,死读书”,也往往容易自我封闭起来、拒绝接受新的信息和观点,不自觉地背离了实事求是。在调查研究中,也容易局限于已有的片面的信息和观点。而一旦只看到片面的信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话,就很难对事物的整体有个全面的认识,脱离了全面的认识,管中窥豹就不可能实事求是。实事求是一定是建立在对事物的全面认识和客观分析之上的,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可能进一步经过归纳、总结、分析,从而形成对客观事物和内在规律的实事求是的真实认识。“道可道,非常道”。何况自己有限的知识和认识呢?所以,一定要有开阔的胸怀,随时准备接纳新的知识和认识。古人讲“吾日三省吾身”,对于我们当今的科研工作者来说,也可以每天省省自己的不足,识不足而进取。
科研工作者应该培养锻炼自己的视野。领军科学家必须具备深远的视野,即使对于我们普通的科研工作者来说,也必须具有基本的科研视野,否则容易走弯路,甚至容易盲从以至于忘记方向和目标。深入思考如何形成深远的科研视野,是我们每位科研人员都应该做的事情。好的科研工作者,能够在对某个领域科研现状的全面认识基础上,客观正确地分析出其发展趋势,根据自身的基础和优势在某些方面提前布局提前研究,提前规划抢占未来的科研领域制高点,甚至偏离一些自己已有的基础和优势也要抢占那些未来的科研领域关键制高点,科研工作者的视野和对未来的把握能力往往决定了自己的水平和能够走多远。科研上的盲目跟随永远落后,不仅无法超越别人,而且落后的差距会越拉越大、事倍功半,看准科研的未来方向才能事半功倍,才能引领科研,而这需要具备深远的视野。我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时,王中林老师(国际领军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曾被提名诺贝尔物理学奖人选,荣获材料领域各大国际奖项)跟我的一次谈话,王老师说“秦勇,我们现在做纳米发电机,但我在思考未来五年十年做什么”。王老师的话使我感触颇深,世界领军科学家都是要视野深远、瞄准未来的。
科研工作者必须要有独立的思考,努力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离开了独立的思考,不可能进行真正的科研;没有独立的思想,很难产生高水平的成果。在自己科研的初级阶段,可以效仿、可以学习,类比是产生灵感的一个重要方法,但是绝不能盲从乃至放弃真正的思考。只有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才可能对领域的发展与现状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抓住领域的关键问题和问题的关键,进而形成自己的正确认识,从而教好学生、做好研究。正如一部经典电影中所说的“那些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教学、科研方面亦是如此,抓不住主要矛盾、看不到事物本质的话注定难以成为合格的导师,而独立思考是看透事物本质的前提。诺贝尔纪念馆墙上另外一个箴言条幅是“提出一个问题甚至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关键,后者有可能是数学或实验技巧。要提出一个新问题和新的可能性,甚至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一个老问题,都是需要创造性想象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科学(The mere formulation of a problem is often far more essential than its solution, which may be merely a matter of mathematical or experimental skill. To raise new questions, new possibilities, to regard old problems from a new angle requires creative imagination and marks real advances in science. ALBERT EINSTEIN)”。在实际的科研过程中,离开了独立思考,不大可能提出一个真正新的问题或者从新的角度去看老问题。教师的科研习惯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科研意识,所以导师应该有意识地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乃至形成自己独立的科学思想,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和能力。
总而言之,作为导师,做事育人,教学科研,关键在于自身的内心修养与素质提升。但愿我的一点拙见能够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年轻学生的培养,希望我们老师与同学们能够教学相长、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祝愿学校明天更美好,师生快乐成长成才!
作者简介:
秦勇,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4年)、首批“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2年)等国家级人才计划。教育部科技委材料学部委员,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第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材料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等学会理事或委员。从事先进材料、纳米能源与传感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