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最近更新
党外知识分子
您当前所在位置:党外知识分子

罗洪刚:文章不写一句空

来源:《兰州大学报》|发布时间:2020-11-06

 

如何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这是时下教育界的一个热点话题。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办法和思路。然而正所谓万法归一,所有的方法论都要经过实践的最终检验去伪存真。在一线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们恰恰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命题最主要的实践者,他们的做法和言行直接决定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仅是一种高悬在大学上空的理念,同时也能够转化为学生感同身受的教育内容,从根本上深刻引导学生的成长成才。

                                       ——记者手记

永不退缩的科研品质

罗洪刚教授,兰州大学理论物理和凝聚态物理博士生导师。199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 1997-1999年在德国Giessen(吉森)大学进行中德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学习,1999年获得兰州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99年中科院兰州近物所博士后,2001年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博士后,2003年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2008年兰州大学萃英特聘教授。兼任教育部磁学与磁性材料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在回到兰州大学工作之前,罗洪刚已经被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聘用为副研究员。在理论所工作期间,他开始进入到高温超导电性这一凝聚态物理学领域最困难,也是最有意义的研究领域。众所周知,对于高温超导的研究需要长期的理论积累和辛苦耕耘,尽管如此他却迎难而上,在这一领域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他和合作者根据铜基空穴型掺杂超导体电子结构特点,预言c-轴电阻的普适标度行为,并解释了实验数据。曾有资深科学家这样评价这一成果:“这是一个可以写进教科书的成果。”随后,他和合作者又在该领域做出了一些系列的工作:建立电子型掺杂铜基超导体唯象两带模型,正确解释超流密度的低温行为,解决了该体系的超导配对对称性的争论;分析铜基空穴型掺杂超导体正常态大量的输运实验数据,提出赝能隙是支配输运行为重要的能量尺度。任何一个有意义的进展绝对不是偶然的,“长期积累,偶然得之”,这正是罗洪刚科学研究的真实写照。对高温超导的长期关注,加上之前养成的严谨、永不退缩的科研品质,使得他在科研过程中取得一个又一个有意义的研究成果。与此同时,他关注的领域非常广泛,比如介观输运和动力学控制、密度矩阵重正化群算法与应用,非线性等等,并且在这些领域相继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文章。

授人以鱼 不若授人以渔

就在罗洪刚科研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他却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回到兰州大学,回到那个自己曾经十年求学,学术启蒙的地方。正如他自己所说:“兰大的物理专业在老一辈科学家长期努力下,已形成自己的特色,这些特色需要年轻一代的物理工作者去传承,去弘扬。”正是这种对科学执著的理念和责无旁贷的责任感使他毅然决定回到了兰州大学。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每一个大学教授都有义务为学生上课。”罗洪刚认为。于是,回到兰州之后,他立即积极地承担起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任务,为本科生开设了《热力学与统计物理》,为研究生开设了《凝聚态物理导论》等课程。学生们经常说罗洪刚教授上课非常认真,对每一个细节都是一丝不苟,而且从他的课程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物理学前沿。为了能让学生最快地接触到相关课程的最近进展,他在授课前都会查阅大量的科技文献,然后对课程的教案进行精心地准备,及时地添加新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他并不一味地空洞讲解物理原理,也不进行太多复杂而又枯燥的数学推导,而是更多地注重学生物理思维的培养和物理图像的建立。许多同学说:“每次遇到很难理解的问题,罗老师总是通过一个又一个生动而简单的例子来让我们理解那些抽象而复杂的物理学问题。”

由于兰州大学地处西部,交通不便利,使得与国内外的同行交流比较困难,甚至学院同事之间的学术交流也不多,这种交流的缺失使得每个研究小组基本上处于封闭的情况,大家只对自己的研究领域比较熟悉,这样对学科之间的交叉非常不利。有鉴于此,罗洪刚积极献言献策,提出了一系列非常好的建议并且付诸实践。首先,在他的推动和组织下,在物理学院内部定期举行“学术沙龙”,正是这种类似讨论会形式的“学术沙龙”,为老师和学生开阔眼界,拓展研究方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契机,也为交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其次,成立兰州大学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中心每周两次讨论会,并且欢迎各学科感兴趣的老师和同学参加,通过讨论会,使大家开拓学科视野,培养创新思维,增长知识才干。同时, 他也积极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暑期学校,与校外学生和老师建立联系, 为进一步的学术交流奠定基础。

以己及人,态度决定效果

“文章不写一句空”, 这句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的名言正是罗洪刚治学严谨认真的真实写照。对于学生讲解物理概念或物理名词不准确时,他会“锱铢必较”,纠正每一个问题。学生的文章对某个问题的阐述不清楚时,他会要求学生一遍又一遍的反复修改,直到清楚明白。对于每篇文章中的每一个细节,他都会亲自检查,保证准确无误。

“罗老师的严谨太让人钦佩了,之前有一篇快要投稿的文章中出现了一个小问题,讨论过后我觉得是新的物理现象。当天晚上,他就自己写程序亲自检查,用了一个晚上就写完了我5天才能写完的程序,结果证明是我算错了,第二天看到他发给我的邮件发信时间是凌晨3点钟。”他的一位博士生这样说,“太让我感动了,真正佩服他对科研的执着和严谨的态度。”要么不做,要么全力以赴,正是这种严谨认真的科研态度,也让他在科研工作中收获颇丰。

严谨却不拘谨,在罗洪刚的科研小组里面,宽松民主活跃的学术气氛可以让每位老师和同学尽可能发挥所长。他们能对学术问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争论不休,包容却不保守,形成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这些对于学生个性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对于学生以后的科研工作帮助非常之大。

苏格拉底有句名言:“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如今的罗洪刚,正在和他的研究团队在为理想而奋斗的道路上前进!

 兰州大学报记者 张北辰 ;《兰州大学报》总第822期一版   2012年5月30日出版)

联系地址:兰州市天水南路222号 
邮政编码:730000 咨询电话:8912390

版权所有©2020 兰州大学统战部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