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道无垠,精诚致远。在青藏高原的深处,气候变迁的历史被刻画在岩石的纹理中,而这也是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聂军胜教授扎根西部,用地质视角理解全球气候问题的“钥匙”。
回望过去,从黄河岸边的青涩学子到地学界的知名学者,他于全球气候变迁的研究中探寻地球系统的奥秘,用行动诠释着一位地学学者的责任与担当。
学术逐梦:从陇原走向世界的科研之路
1996年,聂军胜考入兰州大学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后因对全球变化研究萌生浓厚兴趣,转入地理学基地班。兰州大学在青藏高原隆升与气候演化领域的深厚学术积淀,为他日后的科研之路埋下了伏笔。“兰大对青藏高原影响全球气候的重点关注,让我深刻认识到地球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聂军胜回忆道。
在兰大求学期间,方小敏老师讲授的中国自然地理课程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方老师讲课语言生动,“擅长用老百姓的话来打比方,总能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科学问题剖析得鞭辟入里”。方老师独特的授课方式与对科研的满腔热忱,让聂军胜深受触动,这也促使他后来选择跟随方小敏老师攻读硕士学位。
研究生阶段,聂军胜接触到黄土高原和贵德盆地相关研究,“直到现在我还在里面挖掘古气候信息,这是我研究生涯的起点,也是一生的财富。”得益于研究生期间的扎实积累,他开始尝试在海陆气候耦合的交叉领域开拓自己的研究方向。
2003年,怀揣对更系统学术训练的渴望,聂军胜踏上赴美留学之旅,前往美国罗德岛大学海洋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美国学术体系的培养模式,为他加强了系统科学知识的储备,还提升了逻辑推理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获得博士学位后,聂军胜的学术足迹先后抵达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堪萨斯大学和罗切斯特大学。尤其在德克萨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聂军胜领略到了不同导师的学术风格,接触到更为开放的学术文化。不知不觉中,他早已将兰大的学术基因与国际视野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立足本土、面向全球”的研究理念。
科研攻坚:探寻地学真理的学术密码
2010年,聂军胜回到母校兰州大学任教,专注于科研探索。在地质学的广袤领域中,他选择聚焦“晚新生代气候与环境变化”这一研究方向。聂军胜认为,地质研究是一场与地球的深度对话,在漫长的时空尺度中探寻科学本质,能够深刻理解气候环境变化对地貌和生物演化的影响,进而为预测未来提供科学依据,这也是他选择深耕该领域的重要原因。
在聂军胜看来,青藏高原是解开亚洲乃至全球晚新生代环境演变之谜的“钥匙”。“青藏高原在我的研究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它既是构造运动的产物,又是气候与环境变化的驱动者,更是记录地球系统演变的天然档案馆。”他解释道。
当然,在追寻这把“钥匙”的旅途中也充满了挑战。在柴达木盆地进行样品采集工作时,团队遭遇极端天气的那次经历让他历历在目,“当时突降大雪,导致科考团队迷路了,更严峻的是,没有食物,也没有帐篷和睡袋。直到晚上10点左右,出去采购食物的同事开车找来,科考团队才出了山回到了住宿地”。这段经历也成为了他科研路上难忘的记忆。
随着现代地球科学的发展,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性逐渐凸显。聂军胜表示,地球科学与物理、化学、生物乃至地缘政治等学科紧密相连,新指标的开发、复杂地质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跨学科思维的助力,聂军胜本人就是跨学科思维的受益者。
“从地理、到地质到海洋学,我本身跨了好几个专业,每次转换专业的时候学得都很辛苦。”但这种“辛苦”最终也转化为了独特的优势。“我的很多成果都是跨学科性质的,跨学科的视野往往能够让我从更宽的视角做出单一专业背景很难取得的发现。”
在自身研究中,他积极与不同领域的学者合作,将分子生物学、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引入传统地学研究,为破解地学难题开辟新路径。即便没有专属实验室,他也能将这一“劣势”转化为优势,广泛整合外部实验室资源,与各学科专家深入交流,针对研究难题,快速吸收新技术、新方法,始终保持开放的学术姿态,拒绝将自己局限于单一的专业领域。
探索地学真理,既要立足中国,更要走向世界。从主导国际会议研讨到担任国际期刊编委,聂军胜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科研无国界”的理念,推动中国学者在全球地学界发声。
“科研的真谛在于实事求是,提出假设、找准关键问题,再用创新性思路去解决。”他希望中国地学界能够产出更多兼具战略眼光与创新能力的“战略科学家”,既能洞察学科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又能以创新思维实现破局。
陇原情怀:书写服务国家的担当篇章
作为甘肃省政协委员、民革兰大委员会主委,聂军胜的履职方向始终紧扣着这片土地的发展脉搏。聂军胜深知,甘肃的发展、国家的进步,最终要靠人才支撑。他以史为鉴提出的“人才绿色通道”提案,成为甘肃引才留才的重要实践。
“甘肃自古便是求贤若渴之地,战国时期秦国正是凭借对人才的包容,才从陇原贫瘠之地崛起并统一六国。如今甘肃发展同样需要以礼遇人才的姿态搭建平台。”基于此见解,他向省委组织部提议在机场设立人才绿色通道,这一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的建议被迅速采纳,为高层次人才往来陇原打开了便捷之门。
此外,聂军胜关于绿色矿山修复和地质灾害防治的提案,也体现了他对甘肃生态安全的深度关切。尽管他谦虚地自嘲“提案不多”,但每一份建言都精准对接地方需求。他表示:“我的研究虽聚焦地质历史,但总希望能从以古鉴今的角度,为现代发展提供些许参考。”
回顾在美国的求学经历,老师专注于“pure science”(纯科学)的训练,为他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回国后,他逐渐意识到,“科学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实验室”,要成为一名对国家有更大用处的科学工作者,还是要让学术成果在服务社会中绽放价值,与国家发展的战略同频共振,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相连。
在“双碳”目标与能源安全战略背景下,大型水电站的长期安全运营至关重要,“一座水电站需要运营50年甚至100年,若水库迅速淤满,将会直接影响到能源供给。”因此,聂军胜选择将水电工程作为对接国家需求的关键接口,通过模拟历史气候条件下的泥沙变化规律,预测未来趋势,希望能为国家重大工程提供科学支撑。
他强调地学研究不能局限于实验室。“最重要的一点是做出工程建设能立刻用上的成果,这是工程单位对我们的核心要求。”他坦言其中的挑战:“这与基础理论研究很不同,难度更大,我们仍在探索如何更好对接工程需求。”
“研究水电工程建设是否会对区域地形地貌产生不可逆影响?地形地貌变化是否会导致入库泥沙量剧变?”这些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既是对工程百年大计的关切,也是地质学服务国家战略的生动实践。
当被问及“科学工作者的精神是什么”时,聂军胜的答案掷地有声:“在未知中探索真理,在现实中服务社会。”在他看来,科学工作者不仅肩负着探索真理、推动知识进步的使命,更应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将个人的研究工作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既要秉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担当,也要拥有“把数据铸成人类文明盾牌”的格局,这便是身为一名科学工作者的双重使命。
文:余若怡、邓思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