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兰州大学生态学院的一名教职工,我深感荣幸能通过组织遴选成为中组部第十批援藏干部。2022年7月27日,肩负着学科建设与教育援藏的使命,我正式前往西藏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开展挂职工作。这座坐落在雪域高原的"世界最高学府",以其独特的学术使命与生态价值,为我开启了崭新的职业篇章。
初抵拉萨,藏族同胞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智慧便深深震撼了我。在这片平均海拔3650米的净土上,多民族师生携手守护生态屏障的动人图景,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诠释。西藏大学生态学作为自治区唯一入选""双一流""建设序列的学科,其发展质量直接关系着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成效。面对这一崇高使命,我始终以"缺氧不缺精神"的信念投入工作:牵头从头建设生态环境学院门户网站,奠定信息化管理基石;参与完成"生态学"一流学科第二轮中期评估,建设成效获专家组高度认可;促成兰州大学与西藏大学联合承办第二届中法菌根国际学术研讨会,搭建起高原生态学国际对话平台。特别是在分管研究生业务期间,统筹完成近200名硕博士招生与培养全流程工作,组织近百名学生赴兰州大学、复旦大学、中科院等生态学顶尖科研机构联合培养。其中,3名博士研究生获评中国科协首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支持,实现西藏自治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历史性突破。
在深耕行政工作的同时,我始终立足教学科研第一线。针对西藏大学国际化课程短板,创新开设《专业英语》双语课程,将近十年的学术积淀转化为生动的案例教学,收获师生广泛好评。面对师资结构性短缺,主动承担《生物信息学》《进化生态学》等4门本硕课程教学,采用"理论+实操+竞赛"三维培养模式,指导学生斩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和西藏自治区第十届“成才杯”大学生创业大赛西藏大学校赛优秀奖等多项殊荣。积极参与本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以本科生珠峰班导师身份开展个性化指导,将"三联三进一交友"活动转化为人才培养的实践阵地。
科研上,我带领学生深入高原生态脆弱区开展研究,构建首个西藏鱼类病原数据库,发表多篇入选全球前1%高影响力的高质量论文,获批国家级人才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及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基金项目,提升了兰州大学和西藏大学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团队研发的生态大数据模型在2024年"数据要素X"大赛中,从近50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斩获西藏赛区一等奖。培养的研究生中有1人获评甘肃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人获国家奖学金,实现了学术传承与创新突破的双向跃升。
近三年的援藏历程,我深切体会到教育援藏既是知识传递更是精神传承。从黄河之滨到雅江之畔,我始终践行着"把论文写在青藏高原"的初心,通过搭建兰州大学与西藏大学的沟通桥梁,推动两校在高原生态保护领域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援藏期间,西藏大学生态学在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首次跻身前20%,并新增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各1个。未来,我将继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己任,为培育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生态学人才,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贡献智慧与力量。
作者简介:张东,教授,博导,于2022年7月以中组部第十批援藏干部身份赴西藏大学开展为期三年的援藏工作,任生态环境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鱼类寄生虫的分子系统发育、寄生虫与宿主的协同进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开发了相关的分析工具,在Nature Communications、Molecular Ecology、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iMeta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 50余篇,2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累计被引 380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