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最近更新
人物风采
您当前所在位置:成员风采>人物风采

科普阅读推广人王铁山: 逐梦·点燃·悟道

来源:图书馆及直属单位党委|发布时间:2022-01-14

       人物简介:王铁山,教授,博士生导师,兰州大学辐射物理与核材料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国核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核学会辐射物理、辐照效应和电离辐射计量三个分会常务理事;中国辐射防护学会聚变辐射防护分会常务理事;甘肃省第一层次领军人才,甘肃省政协委员。

科学逐梦家

       “科学就是认识自然,是发现新的事物与新的原理。科学不能追求有没有用,科学讲的是兴趣。科学要发现新的东西,认识新的事物,揭示新的规律,而技术是把科学预见到的东西变成有用。科学是0到1的发现,技术是从无到有的对0到1的转化。我们今天的工程也是基于科学原理进行技术发明,把它集成,然后放大,从一到十到百到千到万的过程。”科学是科普中的关键要素,谈及科学知识,王铁山这样说道。

       作为一名核科学与技术专家,王铁山日常生活中也涉及到很多面对公众的科普宣传。每年都会在大专院校和研究所做许多场报告。专业科普主要面向自己的研究领域,但受众更广的,是大众科普,也就是面向没有专业知识的人去做知识的普及,这种科普就更加需要科普者具备一种跨文化领域的思维。在我国,学科门类众多,专业分科很细,各专业知识也有所交集。真正的知识应该是融会贯通与触类旁通的,也就是要数理化、天地生、人文社会与自然彼此之间横向形成一个网络,而形成这个网络则需要科普的作用。科普是一个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双向普及的过程,以实现贯通的效果与作用。“科普的意义是帮助人们开阔眼界、拓展思路、提高素质素养。这是双向的,绝对不是单向的。”正如王铁山所说,科学普及也需要语言学、传播学等人文学科的支撑,只有双向的贯通才能真正的面向大众。

       王铁山贯通物理学与人文社会知识的界限,创作了大众科普读物《人生悟理——透过物理看人生》。该书自2009年出版至今,已经12个年头了。这部作品在当时产生了很好的反响,连续两周名列新浪读书网首页,到2011年已经发行了45000册。2013年,教育部与《光明日报》共同推出了“中国高校出版社书榜”,首期推荐的十种国内高校出版社出版的人文社科类精品图书就有王铁山的这部作品。同年的8月份,周绪红院士为此书撰写了书评《物理:人生中一缕理性的阳光》。王铁山谈到自己的这部书时说:“其余入选书籍有达芬奇的 《哈默手稿》,还有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科学家路甬祥和敦煌女儿樊锦诗等名家大师的作品,后来我问了一下,为什么十本书中有我这一本。他们说因为这本书是跨越文理的界线,用物理的视角去看待人生、社会、爱情、婚姻、家庭,是前无古人的一个新思考。”他希望这部书可以让文科的学生读过之后,感觉物理不是那么枯燥与深奥,不像公式定理那样费解,而是一些哲学思考和人生道理。同样,对于有物理基础的理科生来说,也可以从中发现:原来物理还可以这样思考和应用。物理可以走向生活、走向工作,可以解释世间的万事万物。

《人生悟理——透过物理看人生》

2013年教育部与光明日报共同推出“中国高校出版社书榜”

周绪红院士撰写书评《物理:人生中一缕理性的阳光》

       疫情期间,王铁山也在积极地参与科普工作,《科学画报》杂志向他约稿,仅三天就予以正式发表。他从链式核反应说起,以物理学的角度诠释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对公众进行了病毒防控的科普。

以物理学的角度诠释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

       “我有一个梦想,在物理的天空翱翔;我有一个愿望,将科学的生命延长;我有一个期待,让种下的桃李芬芳;我有一个追求,任思想的火花绽放。”这是王铁山老师写在研究所年报首页的四句话,他给它们取名为“逐梦”。人生有限,学海无涯,但科普传递的力量能够将科学的思想留在每个人的心中,这就是科学逐梦者的永生。

 

教育点火人

       科普与王铁山日常的科研、教学和生活中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2007年,兰州大学开设第一批通识课,王铁山开设了“人生物理学”课程;2012年,他将其制作为视频公开课;2017年,他又制作了《人生悟理——透过物理看人生》慕课。2018年开始在智慧树在线教育平台运行,至今已经有146所大学开放选课,选课人数达两万多,互动次数达12.75万,在选课学生中广受好评。他希望这门课能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的同时,也能有所收获,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性处理生活各方面的问题。

       在教学生涯中,王老师指导过的研究生有近百人。每年年底,他们研究所都会组织一个座谈会,每个人都用一个词总结前一年,再用一个词展望下一年。每两周搞一次文化沙龙,不谈政治,不讲本专业,畅所欲言,任由思路发散到各个学科。他还要求学生和自己一起写随笔,让科学文化真正融入生活,让多元的学科知识贯通在心中。

       除了课堂与书籍,王铁山也将科普带到了许多地方。在各大专院校、研究院所、中学,甚至是企业与公司,他都做了相关的宣讲。让物理学与社会的方方面面有机结合,将人生的种种问题以物理学的方式进行思辨与分析。“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所有的事,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与规律和物理学的原理都有着相似的地方。物理学可以变成一个放大镜,一个显微镜。把复杂的看清楚,搞明白。也许不能教你怎么做,但是至少可以教你怎样认识,怎样思考,因为任何事情都是先知道是什么,再思考为什么,最后决定该怎么办,怎么解决。生活、工作与学习中对事物的观察、分析、思辨、判断、决策,这就是人们的智慧。”在美国、泰国、德国、新加坡、巴基斯坦等国家,王铁山都进行过相关的讲座,收到了很好的反响。正如周绪红院士所写,这份科普给人们“开了一扇窗”,让人们又“看到了一缕光”。

       科普就是这样一束照亮人生的光,可以提高人的人文修养与科学素养。王铁山将这两部分比作人们所拥有的土地,他说:“如果这个土地只像个花盆,那么你只能栽一枝花;如果它是一个花坛,你可以栽一丛花,或栽一棵小树。但如果说它有很大的面积,有厚度,有深度,里面的养分又充足,那么你将来可以种一棵大树,这个大树可以根系发达、枝繁叶茂,可以成材。”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教育往往会忽视这两个方面,导致文凭和水平、学历跟能力、知识跟文化脱节,而这两方面恰恰是决定学生是否真正成才的关键。科普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素养,让学生切切实实地做到会学习、能学习、爱学习,并最终学以致用,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好的教育一定是重视科普的,而这种科普是给人以充足的养分,让人们产生对特定的知识和专业的兴趣。”好的教育是对心灵智慧的启迪,王铁山自己提出了一个公式:C(Creativity)=K(Knowledge)×I(Imagination)。创造力应该是知识与想象力的乘积,两个乘数哪个都不能落下。与众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一直处于较低水平,问题的根源在教育之上。过度功利化的教育往往会扼杀想象力与创造力。针对这个问题,王铁山表示自己“作为一个科研人员,作为一名高等学校的老师,有责任、有义务面向公众和社会开展科普教育,传递科学知识,传递新的思想理念,贯通各个学科的知识,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为推动文明的进步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学生。”某种程度上,科普的作用就像“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可以拓宽知识的宽度。“知识”是“知”和“识”两个部分,“知”是信息的获得,“识”是对信息的思辨与加工。科普就是增加“知”的能力,推动“识”的进行。科普教育应该在孩子的心中点燃知识之火,先是点起一点小火苗,然后煽风,给予氧气,供其自己燃烧。让知识在孩子的心中蔓延开来。让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主动的,自愿的,自觉的,乃至充满热爱的。点燃对知识的热爱,才是真正的科普教育。

       为此,提升我国的创新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科普之路任重道远。

人生悟道者

       王铁山认为“越是‘大家’,越应该做科普。因为首先他自己的知识掌握在一个新的高度上,自身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之所以能成为‘大家’,是因为对本领域跟其他领域都有更多更深更广的一些认识和理解,更容易做得很好。可以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把看上去很深奥的、很枯燥的、很艰涩的东西表达出来。”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王铁山不计酬劳地投身科普事业中,并乐在其中。对他而言,科普是一项事业,是一种社会的责任与担当,是热爱与奉献。“我从来不主动追求那些“帽子”或者荣誉之类的东西,我就追求一个开心,干什么开心,干起来就有劲。”而科普,就是一件能让王铁山开心的事。

       王铁山很喜欢南怀瑾大师,并将他的一句箴言改写为对联“上联:道为骨 儒为表 真为本 大度看世界;下联:才在手 技在身 思在脑 从容过生活;横批:道德文章”。他觉得做科普也一样,“道”即是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是自己的精神、灵魂、信仰和追求,道家追求改革与创新,但淡泊名利。科普是老师该做的事情,应淡泊名利,不求荣誉。

       不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让物理的阳光照亮生活,用科学逐梦,用热爱点燃生命之火,在人生漫漫长路上求索、悟道,顺带看一看沿途的诗和远方。

联系地址:兰州市天水南路222号 
邮政编码:730000 咨询电话:8912390

版权所有©2020 兰州大学统战部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