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最近更新
最新动态
您当前所在位置:要闻动态>最新动态

王锐:探寻药物“芯片”的追梦人

来源:《甘肃科技报》|发布时间:2020-06-02

近日,首届“陇原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单公布。入选的10位“最美科技工作者”都是来自科研生产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优秀典型。他们中有的矢志不移执著创新,攻坚克难,突破核心技术;有的扎根脱贫攻坚和科学普及一线,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有的严谨治学甘为人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他们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用初心与使命、责任与担当,书写着一个又一个创新奉献的故事,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真谛,有力弘扬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展现了我省科技工作者的良好精神风貌,是甘肃科技工作者的优秀代表。

院士简介:

王锐,出生于1963年5月,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生命药学家、兰州大学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甘肃省科协副主席。1978年考入兰州大学,1988年获博士学位(兰州大学与日本京都大学联合培养),兰州大学和美国堪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Kansas)博士后。兰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组部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负责“多肽药物”教育部创新团队和科技部十一五、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多肽关键技术课题。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等。 最近,又荣获首届“陇原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王锐

在全球医药市场领域,多肽类药物由于其毒性低、活性高、用药剂量小等自身独特的优势成为医生和患者青睐的新药,美国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表示:“21世纪的生物工程就是研究基因工程与蛋白质工程,21世纪是多肽的世纪。”在我国,以王锐为首的多肽药物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经过多年的苦心钻研,已经成为我国多肽药物研究的佼佼者,为我国药物化学,特别是为多肽药物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精神指引 坚守初心

1978年,15岁的王锐考入兰州大学,自此,从本科到研究生再到工作,一生与兰州大学结缘。

王锐相当怀念在兰大读书的时光。当时那个年代,条件非常艰苦,原兰大生物系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国锠教授这样给王锐描述自己做实验的情景,“每次做实验,都是用驴车去黄河边把水拉回来,先把沙子澄清,再不断地蒸馏。”尽管条件艰苦,却丝毫没有影响兰大教师们兢兢业业育人的态度,学生刻苦学习的劲头,这也成为王锐最深刻的记忆。

“在那样的条件下,老师和同学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秉持老先生留下的严谨求实的精神,最后达到独树一帜,这是当时兰大以及化学学科最具特色的主因。”王锐感喟。

王锐正在做实验

正是兰大教师们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才使得王锐和同学们拥有了扎实的基本功,为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也从此,“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严谨求实、独树一帜”的兰大精神,成为王锐投入科研的行动指南,而他也用青春与热血诠释与传承这一精神。

90年代初期那几年,有人用“中国最孤独的名校”来形容兰州大学,因为地域原因,以及东部沿海地区吸引人才优势不断凸显,西北地区高校人才“孔雀东南飞”现象日益突出。而先后留学日本和美国的王锐,一一婉拒了不少知名院校递来的橄榄枝,在众多机遇面前,王锐毅然决然回到经济文化较为落后、地处西北内陆的兰州大学工作。在别人看来,王锐所舍弃的是更先进的科研设备、更优越的软硬环境、更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但对王锐来说,他的根深扎在西部这片热土,唯有坚持才是最好的选择。而王锐身上这一坚韧不移守护兰大的情怀与担当,正与兰大本身的精神品质一脉相承。

至今,王锐对实验室建设之初的一段往事记忆犹新。

90年代初,刚从国外回到兰州大学的王锐,面对的同样是非常简陋的实验条件。由于当时实验室紧张,学校在生物楼后的小平房里仅给王锐划拨了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实验室。为了增加实验室的空间、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王锐找来钢筋、铁管和砖头,在后面的空地上又搭出了一间简易的实验室。实验室外杂草从生,每逢下雨泥泞不堪,他和研究生们一起在杂草中辟出小路,铺上砖块,修出便道,在实验室里用砖头砌起实验台和水槽,自己动手制作简易通风橱。实验室没有暖气,冬天寒冷彻骨,夏天又闷又热。

“那是朴素而充满生机的年代,记得当时的念头就是实验室要建,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乐观通达的王锐凭着一腔科研热忱,硬是在简陋的实验室里,率领团队一步步作出令人刮目相看的不凡业绩。

打造特色 潜心科研

随着科研能力以及学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王锐深刻认识到,特色就是科研工作的生命力,要以特色科研打造科研特色,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王锐潜心研究多肽药物化学与多肽药物和手性药物及多肽与蛋白质生物化学和疾病的分子基础已有30年。期间,他既埋头深潜探究,又在积极思考如何利用其他学科知识和技术成果研究多肽药物,开辟一个全新的领域,提供一个崭新的研究新视角,通过跨学科合作,作为负责人的他组建了“多肽药物”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推动我国多肽药物发展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数十年来,他率团队专注于多肽药物的研发,围绕制约多肽药物创制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创新性研究。通过从新合成方法到新制备技术的创新,解决了我国多肽药物原料药(相当于“药物芯片”)生产的若干技术难题,推动了我国多肽新药创制及产业化的发展。

在王锐的带领下,整个团队在医药研究上持续发力,不仅推动了我国多肽药物研究的发展,同时积极走在产学研合作第一线。

“大学科研成果必须要落地,才能为人民服务,为国家作出贡献。做出中国人自己的多肽药物,突破国外的技术壁垒。”王锐坚信科技创新事关重大,关乎国计民生,用自己和团队的科研成果回报社会,这是科研工作者的责任,也是一名优秀科技工作者的使命。

30年的艰辛付出,换来的是累累硕果。王锐作为通讯作者先后发表SCI论文影响因子大于2的350篇,其中一区论文120篇,影响因子大于10的26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50.95,论文被引用1万余次,H指数(H—index)为61,连续5年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成果被《自然》(Nature)引用并亮点报道。同时还发展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0件,申请国际专利PCT4件,多项技术用于多肽新药研发与生产,获中国专利奖。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省部级一等奖4项、国际学术奖项3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桃李满园 负重前行

对科学研究倾注心血,对莘莘学子的培养王锐同样倾尽全力。

学业上,他对学生就像对自己一样实行高标准、严要求,严谨的学风不仅让他硕果累累,桃李满园,更让他备受学生和同事们的尊敬。多年来,王锐认真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王锐(右一)调研校医院疫情防控工作

目前,他已精心培养了近300名爱党爱国、德才兼备的优秀博士及硕士,其中多人次获得德国洪堡基金、中科院奖学金、谈家桢奖学金、宝钢奖学金、李政道奖学金和香港“求是”奖学金等。一些学生已成长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和国家自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

对学生爱的教育是最根本的教育,王锐身体力行诠释爱的真谛。他用各类各级奖励给他个人的科研成果奖金设立奖学金和助学金资助困难学生。还通过科研合作攻关为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难题,企业感恩反馈社会设立各类奖学金和助学金,如深圳翰宇药业设立“兰大—翰宇奖学金”,已连续十年资助优秀困难学生。汶川地震后他第一时间捐助爱心款1万元帮助受灾地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带头捐款1万元……多年来,王锐捐资助学传承爱心,无私奉献回馈社会,然而,慷慨的他却对自己十分吝啬,他的日常生活很简朴,经常中午就用一碗牛肉面解决,还笑称,“省钱又省时。”

毕业多年回母校看望老师的学子们,连连感叹王锐还戴着那副旧眼镜。

“学生求学都不容易,要给予他们学业与生活上的帮助。我对生活的要求不高,越简单越省心。”

多年来,王锐身上的职务越来越多,担子越来越重,兰州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基础医学院院长、新药临床前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兰州大学副校长……妻子戏称,“结婚30年,他的心就不在家里,全在实验室里。”

王锐作答,“不搞好这些学科,怎么对得起学校、老师、学生们的重托?”

深耕事业 追求卓越

淡泊名利,行稳致远。30多年来,王锐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立足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深耕细作,砥砺奋进。

在担任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研究生院副院长、基础医学院院长期间,他努力营造团结和民主的领导集体氛围,大力推动学院各项工作的发展,积极从国内外引进优秀人才,发展优势学科、特色学科、交叉学科,使所在学院在学科建设、科研经费及研究成果、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一以贯之的兰大精神在王锐身上得到了最好诠释。他投身于母校的建设与发展中,竭尽全力,促进兰大学科的发展。

1998年,成功申请到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2000年,成功申请到本科生基地班”;

2001年,成功申请到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带动兰州大学的生命科学研究跃入了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通过“双一流”建设组织协调力量,积极推动医学学科整体发展;

2016年,申请建设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根据2017年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基础医学一级学科排名较上一轮增长24位,增长率达20%;

甘肃省新药临床前研究重点实验室已连续3次评估获得 “优秀”,实验室正在向国际一流学科水平发展,同时带动基础医学学科,以及神经科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共同发展……

王锐扎根西部数十年,深潜科研事业,不仅潜心做出了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而且在学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兰州大学药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化学三个学科分别进入美国ESI前1%或前1‰作出突出贡献。

“新时代,我们都是努力奔跑的追梦人。我们要学习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等老一辈知识分子‘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的奉献精神,时刻怀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将个人梦和家国梦、民族梦融为一体,永葆初心、砥砺前行,在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进程中贡献智慧与力量。”这是王锐心中最美的梦想。

联系地址:兰州市天水南路222号 
邮政编码:730000 咨询电话:8912390

版权所有©2020 兰州大学统战部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