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
党外知识分子
您当前所在位置:党外知识分子

【治学大家谈】侯小琳教授:对专业的浓厚兴趣和执着追求从何而来?——我的一点体会

来源: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20-03-09

我从事放射化学工作算来已有30多年了,这在时下算是冷门专业了。其实这么多年来不时会有人问到当初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这么多年来为何会执着于这个专业?乍一听来有些被嫌弃的别扭,好像没有与时俱进,还不知悔改。但细想起来,又觉得这正是自己的自负,也是多年来在追求的境界。

八十年代初考大学时要填报专业志愿,我选择了化学。坦然讲不是自己对化学有多大的兴趣,而是顺应当年口号“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从中选出了一个而已。进入大学后,记得老师在第一堂专业课上讲过,你们选择的是化学专业,希望你们4年后都会打上“化学”的印记。是的,我不但深深地打上了“化学”印记,还喜欢上了化学,开始从化学的角度看世界和自然。回想起来专业的烙印好像有些被动,但对专业的兴趣则在不知不觉的主动学习中日渐加深,在思考、探索和实验中不断培养。当年本科毕业时考研还不像当今这么火热,但我不知为何却选择了当时的冷门,放射化学专业,回想起来应该与当年居里夫人的励志故事有关吧。但研究生学习,特别是研究课题的逐渐开展才真正开启了我对放射化学的兴趣,那是在深入了解研究领域内诸多研究成果后发现该学科的奇妙,是在一次次实验失败后获得的最后成功中体验出真正的喜悦,是在一次次小小的成功中逐渐培养出对专业的真正浓厚的兴趣,是在多年执着追求后取得的同行认可中获得满足,是在对国家和社会的些许贡献中收获幸福。下面几点是我在多年的求学、教学和研究中的体会,愿和大家分享。

对学科和专业的兴趣是不断培养出来的,不去刻意精心培养,甚至心里老是抵触,很难产生出兴趣。没有对自己学习的专业和从事的学科和研究的浓厚兴趣,很难长期坚持,也很难从中获得满足和幸福。即使因论文发表和成果获奖等获得快感,也是暂时的,难以长久,无法来支撑长期的坚持和奋斗。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欧洲人对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非常重视,从初中就开始着手考虑了,经常有学生高中毕业要休学一年甚至两年来专门考虑自己将来要从事的专业。这自然很重要,但即使这样重视,大学里长期不毕业或中途退学的现象依然非常普遍,导致大学毕业率较低,这已经成为大学和社会的一个问题。究其根源我想还是没有充分重视对专业兴趣的培养,而是一味强调测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被动等待学生自己对专业兴趣的出现。当然无法否认有些人对某个学科有较高的敏感性和感知力,正确认知这一点很有必要。但对大多数人,这种对不同学科的感知力的差别并不明显。即使对某个学科有较高的感知力,缺乏对兴趣的精心培养,也还是难以自然而然就产生出浓厚的兴趣。因此我对曾经用于自勉的座右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理解为“专业成就勤为先,兴趣培养做铺垫,非苦而乐”。

成就来源对所从事专业的执着追求,凭借一时的激情和兴趣,盯着收入选专业,追着热点做研究,难以成就人生。在任何一个专业方向,没有长年累月不断深入的探索,长期一点一滴的积累,难以取得显著的成果。我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坳坳一生致力于疟疾治疗药物青蒿素的研究,难以想象没有对所从事事业的执着追求,她如何获得如此大成就。我们兰大人引以为豪的就是我们的“坚守、奋斗”,是对所从事的事业的高度兴趣、热爱,长期甚至一生的追求和奋斗。当然这里所说的执着追求不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重复和守旧,而是坚守自己的初心、执着自己的专业、关注研究前沿、吸收最新的知识、掌握先进的技术,这样才能获得突破性成果。回想自己的学习和成长历程,我没有后悔自己当初的专业选择,即使是在核相关学科最不景气的九十年代,多年的执着更坚定了所从事的事业,当取得的成果获得专业内同行的认可,特别是获知自己的多项研究成果在我国乏燃料后处理流程中得到实际应用后,也真正体会到作为一位学人的喜悦、满足和幸福。

对专业的执着并不意味着排斥对其它学科知识的了解、掌握和交叉融合,相反会对自己所从事的研究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科学是相通的,如当今化学的重要分支量子化学和计算化学,就是量子物理和化学交叉而形成的,我所从事的放射化学本身也是一门交叉出来的学科。在中国原子能研究院上研究生和之后工作,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很多项目都是由不同专业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要想完全理解并出色完成相关的任务,仅凭自己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也就是在这个阶段我理解了对自己学习和从事的专业的执着绝不是意味着关起门来自己单干,了解甚至掌握其它学科的基本知识也非常重要。也是在此阶段我了解和掌握了核谱仪、中子物理、反应堆物理和工程等学科的基本知识。之后在开展核技术应用研究中我又了解和掌握了生物学、环境学、地学方面的基本知识。现在回想起来,发现对这些学科的了解在之后开展的许多研究中不知不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了专门学习其他专业的知识,我经常和我的学生分享我的另外一个学习方法,就是通过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学习。在听会议报告前给自己定一个目标,不管这个报告的内容是否正好是自己的专业,都争取准备提1-2个问题,这样的结果不但使自己专注每一个报告,同时也学习和了解到许多其它专业的知识和最新进展,从而一举多得。科学上的许多发现和技术上的创新也正是源于对专业的浓厚兴趣,长期执着和与不同专业的交叉融合。培养专业兴趣,专注自己的研究,执着自己的专业方向,对其它专业保持开放的态度,主动了解和掌握其它领域的知识和进展,积极交叉融合,就是我这些年学习和研究的体会和建议。

今年年初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时刻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在此非常时期正常教学计划和教学秩序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除了严格加强自我保护,希望各位同学能利用这段时间,凭借各种远程教育的资源,停课不停学,巩固已学的专业知识,培养和加强自己的专业兴趣,同时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学习和掌握其它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最新进展,不负韶华,砥砺前行。

(作者简介:侯小琳,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2019年国际Hevesy奖获得者。)

联系地址:兰州市天水南路222号 
邮政编码:730000 咨询电话:8912390

版权所有©2020 兰州大学统战部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