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最近更新
人物风采
您当前所在位置:成员风采>人物风采

张胜祥:笃学报国三十载,在脑宇宙里钩深索隐

来源:生命驿站|发布时间:2023-10-07

       近期,中国侨联、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发布了《关于表彰中国侨界杰出人物和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的决定》。我校侨台联主席、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胜祥荣获“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称号。这是对他多年来学术上孜孜矻矻、造诣深厚的表彰,更是对他生活中忘我奉献、不计得失的肯定。

       今年,是张胜祥在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教的第十四年,也是他踏上学术研究的第三十年。从斑马鱼视神经到脑中风,张胜祥的研究方向始终没有离开过脑科学。十三五期间,面向世界智能科技前沿和“健康中国2030”的战略需要,“中国脑计划”发布,致力于积极发展我国脑科学、类脑技术。计划启动后,张胜祥对脑科学研究的前景更有信心,也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研究与教学。

       从人工智能、抑郁症到脑中风,在他看来,脑像一个包罗万象的宇宙,也像一个纷繁复杂的人类社会。“一个人不大可能会改变一个社会,就像大脑不会被一个神经元所影响。可能死掉一两个脑细胞无所谓,但多了就会有明显的病变。”但微小并不代表着可以不作为,有一份热,发一份光,经年累月,就能开拓更广阔的宇宙。

 求学之旅,漂洋过海求真知

       1991年秋,一位身形单薄、不善言辞的安徽男孩儿从乡村出走,他的目的地,是一千五百多公里外的兰州大学。

       在兰大进行了7年的本硕学习之后,张胜祥前往加拿大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从事脑中风及神经元结构可塑性的调控机制研究。毕业后,他又进入美国纽约大学,Skirball生物分子医学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从事脑活体显微成像及神经元树突棘可塑性研究工作。实验内容从斑马鱼视神经再生研究到以小鼠为模型进行脑中风研究,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都更为复杂精细,却也更能考验基础科学研究者的功力和耐心。

       “做科研的人,哪里技术好,我们就要去哪学。”张胜祥说。20世纪初,中国正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迅速发展,但当时我国的科学研究领域与西方国家还有着较大差距。“我们的国家当时正需要这些新的东西。”

       在国外的那几年,文化和习俗的差异一度让他很不习惯。首先是饮食方面,张胜祥称自己有个典型的“中国胃”,在国外的日子里,中国炒菜是他魂牵梦绕的美味。“国外快餐都便宜得很,又方便,但我就是吃不习惯,必须吃我们的大米饭才舒服。”除了饮食,还有对气候差异,“外国人不怕冷,他们总是习惯把空调调很低,我们就受不了。”

       除了衣食住行上的差异,张胜祥在国外还面临着种种对于中国的误解。据他回忆,当时国外对中国的了解比较匮乏,很多认识比较片面。“这是一个交流碰撞的过程。”在国外的那些日子里,张胜祥经常将中国的发展状况带给身边的外国同事朋友,有一部分人也因此看到了蓬勃发展的中国。

       “科研人是非常辛苦的,既要了解前沿动态,又要能在实验室里坐得住冷板凳。这需要我们沉下心来,要长期坚持。”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甘于寂寞的精神,支撑着他克服种种困难,最终学成归来。

报国之志,扎根西北谋发展

       “国家发展的需求要求我们走向外面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对张胜祥而言,国家的需求是他走出国门最重要的原因。也正是因为如此,他在学成之后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到了祖国,回到了兰大。

       张胜祥出国时,正值国家大力鼓励并支持人才出国进修,还有很多利好政策吸引人才归国,对科研人才十分重视。许多科研工作者在国外学成后纷纷回到国内开展各项科研工作。张胜祥就是其中一员。

       “感觉就得回来”张胜祥说,随着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等有了更完善的科研体系和良好的科研环境,更多科学家愿意在自家窝里“下金蛋”。

       张胜祥义无反顾地回到了他的学术研究启蒙之地——兰州大学。十余年来,他取得了数量丰富、质量过硬的研究成果。目前,他已经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科技支撑计划1项,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博导类项目1项,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项;在PloS Biology,Journal of Neuroscience和Brain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人才培养方面,张胜祥每年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还为本科生及研究生主讲多门课程,多年来桃李满天下

       作为绿色陇药·脑健康学科团队的负责人,张胜祥带领学院数位老师一起就发育神经生物学、陇药资源开发、神经药理学三个方向积极探索。课题组利用转基因荧光小鼠和斑马鱼,结合活体内双光子荧光显微成像以及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行为学等研究方法,研究突触结构可塑性的细胞和分子机理,小胶质细胞激活和增殖的调控机制,角膜和晶状体的发育与再生,陇药活性成分在重大疑难疾病中的应用,以及睡眠、昼夜节律生物钟和DNA损伤修复系统的功能与进化等。

       2016年,张胜祥还参与了“第一届陇药产学研合作创新高峰论坛”,就陇药现有资源状况、育种、深加工、药效、药理作交流探讨。“甘肃中药材产量是非常可观的,位居全国前列。但产值不高,这也是我们今后想要努力的方向。”在张胜祥看来,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是壮大甘肃省农村集体经济的一个新路子,未来如何将中药的药理作用讲清楚、将其产地可复制化、将其品质产业化才是推广中药文化的首要方法。

强国之梦,公共事务尽其力

        除却日常科研与教学,社会服务占据了张胜祥的大部分休闲时间。他把这看作一项与生俱来的义务。“任何一个社会人,要融入到社会就应该力所能及地为大家解决一些问题,提上几句意见”。

       作为甘肃省政协委员、常委,他积极参加政协委员常委会,为甘肃省发展的重大问题建言献策。在政协甘肃省十二届五次会议上,他作为代表就过往一年的工作报告发言,“我将按照报告确定的目标任务,更好履职尽责。

       作为甘肃省侨联会的副主席、兰州大学侨(台)联主席,他会在节假日登门看望老归侨,听他们讲从前的故事,也从他们肩上接过新的担子。“像郑国锠院士、刘有成院士,他们都是归侨,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回来,出人出财出力,倾尽所有,为兰大的学科发展奠定了根基。”

       在全国侨务明星社区——兰州大学社区的志愿活动中,他又化身一个普通和蔼的伯伯,带着一群小孩在学校实验室里观察麻醉后的小鼠、在显微镜下观测小鼠的血液循环和脑细胞结构,还现场解剖斑马鱼。“他们都眼巴巴地围着你,能摸一下实验器材就兴奋得不行。可能我只是抽出一个下午的时间,但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难得珍贵的。

       “在其位,谋其职,负其责,尽其事”是张胜祥的工作准则。他希望能充分发挥所长推进一类疾病的诊疗、扩展一项研究的边界、解决一个切实的社会问题。带着这种信念,张胜祥与同事在陇药上下功夫,探索治疗脑中风、老年痴呆等脑部疾病的新方法。“很多脑类疾病都与年龄有一些相关关系,而且致死率极高。在中国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如何预防脑类疾病和治疗发病后的脑损伤是迫在眉睫的难题。

       在和“脑”打交道的第三十二个年头,张胜祥依旧兴味盎然。“脑是非常重要的器官,也是非常神秘的器官,还有很多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目前,他和他指导的学生还准备通过神经系统探索男女各自的性别优势,做更多跨学科的研究,向着更广阔的宇宙步履不停。

联系地址:兰州市天水南路222号 
邮政编码:730000 咨询电话:8912390

版权所有©2020 兰州大学统战部
All Rights Reserved.